潇湘河畔,千年零陵,这里有一所没有“围墙”的大学——永州电大,集学历教育、干部在线教育、社区教育为一体,以“互联网+”信息技术为支撑,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己任。这里还有一群滋兰树慧、默默耕耘的电大人,以教为荣,以校为家,在他们当中还有这样一些“特殊”的老师,从祖辈相传,坚守讲台,传道授业,书写着平凡而有意义的教师世家故事。
播撒理想种子,延续教育薪火
过了一个暑假,蒋泓露仍然是黝黑的一张脸,脖颈处、胳膊上有明显的分层。对此,他自己浑不在意。
今年六月下旬,永州电大开办全市村(社区)基层组织人才定向培养集中学习培训班,蒋泓露担任教官,一个人负责八个班的军训,与两百多名学生一起雨淋日晒。这样的日子,他不觉得苦,只觉得畅快。让他想起当年在部队当兵时的生活,与战友们同吃同住,一同摸爬滚打,建立起深厚的友情。如今,面对这群学生,他亦有着相同的感情。他觉得,学生就是他的战友。谈到自己的学生,他喜笑颜开,自信满满地说:“再给我几个班,我也带得下。”
作为曾经的军人,退伍后成为一名教师,对蒋泓露来说,不是偶尔,而是必然。爷爷蒋锡瑯二十五岁开始就在双牌县泷泊镇、永江、何家洞等边远山区教书,那时的条件十分艰苦,待遇也十分低下。尤其是山区学校往往三、四个年级只有十来个学生,他一个人打包场,不辞辛苦,往返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十几里的山路上,常年以校为家,以孩子为重。有的孩子太小,家长收工很晚,他还要走几十里的夜路送孩子们回家,自己回来时,只有漫天星斗与田间蛙鸣作伴。当地老百姓都称他是“保姆老师”。蒋泓露的父亲蒋渊民就是受自己父亲的影响,八五年大学毕业即分配到双牌党校任教,扎根政治教育达三十余年,始终坚守干部教育事业。从小,他就听爷爷和父亲念叨当老师的好处,这些话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。退伍前夕,他脑海里反复想起爷爷在灯下备课、改作业,父亲在讲台上慷慨激昂讲课的画面。他明白了自己心底的向往,退伍安置工作时,不假思索选择了农机学校,刻苦钻研业务,后因表现优秀调至永州电大担任教师,获得过全市“优秀运动员”、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、“优秀工会积极分子”等多项荣誉。
既是缘分巧合,也是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投射,蒋泓露的妻子黄仕芳也是一名教师,就职于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。三代四人投身教育一线,如今夫妻二人正在逐步引导孩子,争取让下一代也可以投身教育,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。
师道传,家风延,浇灌满园桃李
每当学生叫“符老师”,符蓝的内心是平静满足的。这也让她想起自己的爷爷和父亲。这个称呼不仅属于她,也属于他们。
符蓝的爷爷符兴明,是一个干干瘦瘦不起眼的老头,很多时候还有些小啰嗦,不时叨叨。但是,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,他是村里唯一考上湘西第二师范学校的“秀才”“高材生”。这所学校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国立茶峒师范学校,根据抗战形势和湘西民族教育的需要而组建,在当时吸引了许多老师、学子流离辗转而来,开启了湘黔川边区教育先河。
爷爷作为当年远近闻名的“秀才”“高材生”,毕业后直接分配在古丈县委宣传部任职。然而,工作之余,望着远山绿水、落日飞鸟,他总是时常想起学校那口用来提醒上下课的钟。说是钟,其实是一枚抗战时期的炮弹弹头,从学校成立之初,就立在那里,用它并不洪亮又有些闷哑的声音,一声声提醒学子们“不忘国耻、奋发图强”。这口钟响过爷爷的求学岁月,也响进了他灵魂深处。当时已然走出小山村的爷爷,总是隐隐听到钟声回荡,好像在提醒着自己——“我的学校是以培养师范生为使命的,我也应当以教书育人为使命,才不至于荒废所学!”坚定了想法,也为了追寻内心真正的安宁,他辞去了县城安稳的工作,回到了家乡小学执教,开启了自己余生如一日的教书生涯。
爷爷“舍弃万千繁华守护一方净土”的举动,深深影响了父亲符文贵。1992年,父亲从湘西州农业学校毕业,回到爷爷最初任教的默戎镇,成为当地职业中专学校的老师。那时,他刚走出校门,还很年轻,学生们将他唤作“哥哥”,下课喜欢围着他转,他也乐于跟学生打成一片,带着他们办活动、搞实习,忙得不亦乐乎。之后,了解到乡下专任教师缺乏,他主动申请调到坪坝乡中学当老师,教过物理、生物、化学、语文、数学、音乐等各科各目,可谓“万金油”。忙碌之余,他不忘提升自己,参加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考。他白天教课,晚上守自习、查完寝,回到家中摊开书本继续学习。他孜孜不倦的立学之道,在学生们心里种下了奋发读书的种子,数不清的孩子或考上了心仪的大学,或学得一技之长,一步步走好人生之路。后来,他调入古丈县委党校继续授课。从教近三十年,虽然授课的地点在变,授课的对象在变,但不变的是那颗教书育人的初心。
如今,符蓝也带着这份初心在永州电大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。她期待着,以自己的努力育桃李,有朝一日收获满园芬芳。
赓续百年初心,担当育人使命
永州电大人当中,除了一家三代都是老师的蒋泓露、符蓝家庭,还有三代五位教师的顾明家庭,更有溯源到十九世纪中期的六代教师世家唐臻满家庭......
他们,从祖父辈手中接过的不仅仅是一根教鞭,传承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,更是一种家风,一种精神。他们,与所有电大人一道,带着对教育的爱与热情,满心投入到学校转型提质的发展中来,投身到构建永州终身教育体系、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事业中来!
40年弦歌不绝,逐梦前行。有这样一群人的永州电大,明天会更好!(永州电大 顾明)